综合行政执法科技装备展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北京召开《“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时 间:2022-04-13

  4月12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市城市管理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相关领导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下为“管城理市”根据会议内容整理的讲话实录: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

  

  市城市管理委一级巡视员 柴文忠: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是本市“十四五”时期市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本市城市管理发展的行动纲领,对推动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体首都市民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本市下绣花功夫精细管理城市,城乡环境更加干净整洁、靓丽温馨,城市运行更加充裕、高效、安全、顺畅,市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要求,完成3123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党的十九大、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保障,开展相关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出色完成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景观布置,五年来共设置各式灯笼、中国结等装饰84万余件,景观小品700余处,群众身边环境大幅改善。开展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治理,完成各类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1400余公里,拔除各类线杆3.2万根,规范治理户外广告牌匾4.8万余块,城市公共空间更加整洁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农村街坊路保洁、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公厕达标改造等方面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是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147个老旧小区、2111个村配套电网改造,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5%。天然气年消费量达到189亿立方米,服务居民用户715.6万户。城镇供热面积达到8.95亿平方米,形成以热电联产、燃气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供热体系,供热投诉量逐年下降,降幅达40%。全市地下管线总里程22.8万公里,完成消隐工程3268项、690公里,治理病害检查井25万余座,地下管线年均百公里事故数降至0.84起。全市公厕20504座,提升改造9549座,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5%,基本实现农村地区三类及以上公厕全覆盖。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6座,总设计处理能力3.38万吨/日,其中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2.588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是精细化治理取得新进展。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落实精治、共治、法治要求,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社会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1+16+33+N”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2016年-2020年,网格平台受理案件从362.8万件增长到834.2万件,2021年突破1000万件,结案率提高到90%以上。推进“热线+网格”融合发展,2020年办理12345市民热线派单37万件,2021年达50万件,解决率、满意率均在95%以上,城市综合管理效能显著提升。修订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创建活动,广大市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参与率达到9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垃圾分类开创新局面。

  二、《规划》编制总体思路和考虑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持续推进“三治五化”,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规划》编制做到“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服务为先。围绕服务保障大国首都功能和民生改善,当好城市管家,以首善标准服务保障首都发展,让市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二是突出绿色低碳。统筹“双碳目标”和能源运行安全,有序推进碳中和,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城市运行保障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突出安全韧性。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系统治理,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城市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四是突出“大城管”理念。加强全局性、系统性谋划,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形成“大城管”格局。

  三、《规划》目标和任务

  《规划》提出了六方面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是塑造大国首都城市环境新形象,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城乡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强化“两轴一环”景观统领作用,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推进中轴线申遗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沿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加大核心区老城风貌保护和环境品质提升,突显核心区国家形象地位。

  建设国际一流环境风貌的城市副中心,推动“老城”双修,提升蓝绿空间品质,强化夜景环境营造。围绕“三山五园”、“三城一区”、第四使馆区等功能区建设,打造与之相匹配的特色环境,重点区域环境特色更加突出。

  把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加强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维护全过程管控。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街道环境塑造的精细化管控和引导作用,建立公共空间一体化实施机制。优化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推进“多杆合一”和电力箱体“三化”,实施道路架空线入地治理,鼓励在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施设计中融入区域文化元素。推动公共环境改造提升,健全精细化执法等环境管控长效机制。

  以街区为单元开展城市更新,推动街区系统更新。从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方面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1亿平方米市属老旧小区水电气热管线改造。按照“十无五好”标准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开展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品质。

  二是强化市政公用服务新供给,市政公用服务更加优质、便捷、精细、温馨,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紧扣“七有”“五性”,针对近年来“接诉即办”市民反映突出的“小区充电桩安装难”“路灯不亮”“集中供暖不热”“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等问题,逐一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研究制定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意见,支持鼓励将充电设施电气化改造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动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应装尽装”。到“十四五”末,全市电动汽车充电桩达70万个,平原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核心区小于0.9公里,有效缓解市民充电焦虑。

  开展路灯问题专项治理,完成316条道路路灯补建,实现“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动态清零,让路灯照亮市民回家路。

  对“供暖不热”投诉集中的小区开展专项治理。逐步推广智能化供热,完成1.2亿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

  为满足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需求,保障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力争2022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市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全覆盖。

  为提高居民用气安全水平,为约180万户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更换带有自闭功能的气瓶瓶阀、安全型气瓶调压器,安装金属丝织包覆连接软管;为约690万户天然气居民用户安装燃气自闭阀、金属连接管。

  三是树立城市运行绿色低碳新典范,城市运行保障体系更加充裕、安全、高效、低碳,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4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9%。加快外部送电通道建设,输电能力提高到4300万千瓦。积极引进绿电,外调绿电力争达到300亿千瓦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构建3%-5%可调资源储备库,增强电网削峰填谷能力。

  天然气消费量控制在200亿立方米/年左右。建成西六环中段天然气工程,实现六环路高压A管线成环。对具备接入管道天然气条件的老旧居民楼房完成天然气接通,推进非居民液化石油气替代,优化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布局,城乡家庭用户购气距离不超过5公里,燃气供应更加安全高效。

  城镇地区供热面积达到10.5亿平方米。推进调峰热源及配套管网建设,增强城市供热保障能力。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热,鼓励可再生能源系统与传统供热方式多能耦合,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充分利用电厂等余热资源,全市新增余热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供热保障更加绿色低碳。

  加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健全源头交投网络,加快推进分拣中心建设。按照“市级统筹、分区平衡、适度协同、骨干支撑”的原则,完成一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3.1万吨/日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以上,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四是筑牢安全韧性城市新基石,反应快速、处置高效、恢复及时的城市管理应急响应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

  优化电力网架结构,实施配电网提升改造,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构建首都电网“黑启动”恢复供电网络,完善华能燃煤机组应急备用运行方案,进一步增强城市供电供热韧性。健全热电气常态化联调联供体系,提升能源协同互保能力。

  完善唐山LNG应急储备设施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全市年用气量日均3天的应急储备能力。建成投运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满足城镇燃气企业年用气量5%的应急储气要求。全市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达到14亿立方米左右。

  持续增强城市生命线韧性,全面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和隐患治理,今年底前完成全市燃气安全排查和整治任务,2024年底前完成全市地下管线存量重大隐患治理。多举措预防道路塌陷,保障路面井盖安全,减少“马路拉链”现象发生。年均地下管线百公里事故数控制在0.7起以内。

  五是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新能级,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取得新突破,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网格化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健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打造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城市运行调度指挥体系。加快城市感知前端建设,建成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整合感知体系、12345 市民服务热线、网格巡查等信息来源,及时发现、处置各类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六是努力开创城市治理新局面,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显著提升。

  以精细化管理服务为导向,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推进城市管理与执法融合发展,强化街道(乡镇)、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构建“大城管”格局。持续推进“三治五化”,形成重大活动拉动、专项行动推动、广大群众行动的首都城市管理特色。

  要如期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形成合力,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市规划自然委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二级巡视员 刘荣华: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持续开展相关工作,下面分为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城市保障能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副中心控规、核心区控规,分区规划也得到市委、市政府批复,首都规划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按照总体规划提出的“建设国际一流、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的要求,市规划自然委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获市政府批复并发布。

  《专项规划》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高“四个服务”能力,更好服务首都发展,让百姓更有获得感。规划重点保障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等重点功能区的市政供给安全;结合老城双修、老旧小区改造、胡同治理、架空线入地,逐步开展老旧市政管线消隐工作,切实服务改善民生;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引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远景目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规划到2035年,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优质能源比重达到99%以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比例达到99%以上。《专项规划》将重大市政设施落图落地,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为保障规划实施,全市建立了“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维护,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得到有序落实。

  同时,预留规划发展空间,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760平方公里规划城乡建设用地中,划定了132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为首都长远发展预留战略空间资源,为城市公共服务、应急安全、重大基础设施预留弹性空间。

  二、加强实施引导,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围绕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市规划自然委出台了一系列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包括街道治理、滨水空间、城市色彩、第五立面、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场站等。

  对于街道更新治理,在空间上,引导红线内外、地上地下的空间一体化设计,合理安排慢行系统、绿地林荫、城市家具、标识牌匾等;在功能上,引导统筹各类功能设施融合,强化各类设施的整合设置与集约设计,提高空间使用率、步行安全性及景观秩序性。

  对于重要市政场站,在安全友好方面,强化城市安全,减少环境影响,增加人文关怀;在美观融合方面,引导外部环境和谐完整,建筑单体简洁大方,小微设施秩序美观;在绿色科技方面,引导尊重自然环境,强化节能和可再生资源利用,增强科技智能要素。

  对于河道滨水空间,分类分级引导,蓝绿交织功能融合。重点保护和恢复重要历史水系、文化遗产,展现古都风韵;提升滨水空间的可达性、贯通性、游赏性,增强滨水空间的活力;修复河道水文功能,打造与城市景观相互交融、健康绿色的生态廊道。

  各项导则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中将发挥重要引导作用,共同促进“十四五”重大项目高质量实施,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城乡环境。

  三、加强数据支撑,提升城乡服务水平

  围绕超大城市安全,打造智慧城市空间数据底座。水电气热等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支撑,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类地下市政管线安全对于提升城市韧性尤为重要。为此,在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各部门各区政府共同完成了全市主要地下空间市政管线的普查工作。

  同时按照住建部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市城市管理委等相关部门开展新一轮全市地下空间信息化工作,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市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的数据普查汇交,补齐数据短板,实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建立动态更新互联共享协调机制,助力地下管线隐患排查和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委将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精细化现代化,提高城市安全保障和综合承载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冯可梁:

  “十三五”时期,我市紧紧围绕“七有”“五性”,落实“四个注重”,以“六治七补三规范”为重点,结合居民需求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创新推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展现出整洁、和谐、宜居的新面貌。“十四五”时期,市规划自然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首都战略定位,以改革思维统筹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自2017年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来,全市已累计确认1066个小区、4068万平方米;完工295个、1062万平方米;在施364个、1567万平方米;加装电梯累计完成2261部。纳入改造范围的小区惠及居民达53万户,完工的小区居民满意率达90%以上,努力打造成“民生改善综合体”。

  一、分类推进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全力推动改造工作提质增效

  结合改造项目特点,分危旧楼改建、抗震节能综合改造、节能综合改造、单项改造及环境整治提升等四类推进改造实施。按照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标准和技术导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重点实施基础类改造,坚持应改尽改;积极推动完善类改造,坚持尊重居民意愿基础上能改则改;协调开展提升类改造,坚持立足小区及周边条件推进实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改造及后期运营,根据实际情况宜改则改。

  二、积极完善小微空间和公共空间功能,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依托拆除违法建设和合理的规划设计,提升公共空间的功能,在符合规划、绝大多数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增加绿化和公共休闲空间。立足小区及周边实际条件,利用拆违腾退出的空地和低效空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补建养老、托育、社区食堂、卫生防疫、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更新完善体育器材,打造宜老宜少体育空间。同步推动架空线入地或梳理,对能入地的全部实施入地,不能入地的通过增设架空线桥架或绑扎梳理等做法,实施规范化梳理。架空线梳理和入地与公共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同设计、同部署、同实施、同验收。同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鼓励居民按时足额交纳物业费,共同承担绿化和公共休闲空间的维护费用,持续推动建立常态化的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三、统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市政专业管线改造,力争“最多改一次”

  强化统筹协调,统筹谋划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老旧小区管线改造、老楼加装电梯管线拆改移、中央单位在京老旧小区红线外管线改造,提升改造速度和质量效益。创新模式流程,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基础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的总体思路,改革老旧小区管线改造模式,由实施主体统筹各类管线施工,做到“一次设计,一次施工”;优化红线外管线改造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坚持建管结合,统筹考虑管线改造实施和后期运维,组织管线产权移交,细化管理责任,推动专业化服务入楼入户,切实补齐老旧小区管线设施短板。

  四、落实建筑低碳绿色发展,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北京市民用建筑低碳绿色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自80年代以来,我市先后发布了建筑节能30%、50%、65%、75%设计标准,2021年在国内率先实施第五步居住建筑节能80%的设计标准。“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财政奖励资金1.5亿元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通过财政奖励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完成了123个项目共997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任务。“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落实节能设计标准,大力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推广绿色建材应用,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目标任务,逐年对民用建筑节能减碳工作任务进行分解,2022年力争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150万平方米,完成75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

  以下为问答实录——

  记者:“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提出了“六新”任务,请问下一步如何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有什么具体举措?

  

  市城市管理委一级巡视员 柴文忠:

  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下一步将对《规划》实行清单式管理、责任化推进,制定任务、政策、项目三张清单,分解落实到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同时,加强统筹推进,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服务监管、科技支撑、法治保障、公众参与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将本规划实施情况纳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做好规划实施综合统筹、业务指导和监测评估,推动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专项行动,组织第三方开展规划实施年度体检并反馈。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开放市政公用领域市场准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建设资金筹措能力。研究完善支持城市管理行业领域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预算城市管理运维资金统筹管理。

  三是加强服务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扩大市政设施接入“三零”服务。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完善审批政策,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事项告知承诺制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研究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首都高新技术、高端人才高地优势,强化科技成果在城市管理领域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为契机,加强感知、数据、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

  五是强化法治保障。健全法规制度体系,首先推进科学立法,强化法治意识,培养法治精神。落实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城市管理中的各自责任,并强化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城市管理与城管综合执法的紧密衔接、深度融合。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提高城市治理法治化保障水平。

  六是强化公众参与。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丰富市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方式和途径。围绕规划重点任务和重大专项行动,以及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宣传,畅通参与渠道,加强政民协商互动,激发市民群众参与首都城市管理的热情。

  记者:《规划》提出精治、共治、法治的城市治理理念,“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在加强精治、共治、法治方面有什么考虑?

  市城市管理委一级巡视员 柴文忠:

  2019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三年来,各区、各部门积极落实精治、共治、法治要求,推动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社会化,综合保障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要持续加强精治、共治、法治,深入推进“五化”。

  一、法治化方面。

  提高立法质量,加强供热、市容环境卫生等重点领域立法,健全完善城市管理领域法规规章制度体系。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市、区两级城管执法部门“统筹指导、综合协调”职责,指导街道(乡镇)落实好执法主体责任。推进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有机融合,探索推动城管执法与水务、交通执法等跨领域跨部门的执法协同融合,形成城市治理合力。健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普法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

  二、标准化方面。

  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推动建立城市管理分级分类标准体系。制修订地下综合管廊、景观照明、燃气、环卫等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城市维护作业和管理定额,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全覆盖。建立标准规范优化更新机制。完善环境建设管理“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机制,注重分区分类,推进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和差异化。

  三、智能化方面。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整合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资源,探索智能统一调度模式。推进智慧燃气系统建设,打造天然气预测预警体系,推动燃气安全、精准、高效运营。提升智能化供热水平,搭建智能化供热管理平台,推进全市供热行业“一张网”建设。建设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体系,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公厕、公共充电设施等智慧管理,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四、专业化方面。

  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和队伍管理办法,优化基层综合执法队伍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推动水、电、气、热等专业服务单位提升服务水平。总结推广海淀区综合市政服务模式,推动公共空间运维作业一体化,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强化专业化指导,完善城市管理专家智库,发挥新技术领域专家和团队作用,推动管理手段创新。

  五、社会化方面。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城市管理的监督,做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管城理市”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完善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向社区治理深化的制度机制。完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市民满意度评价,高度重视媒体监督,建立健全市民访谈、网上调查、舆情监测等满意度评价机制。

  记者:如何进一步推进居民普遍关心的楼内上下水管线改造?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冯可梁:

  为进一步做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楼内上下水管线改造工作,明确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及改造标准,推动改造实施,前期,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楼内上下水管线改造工作的通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中楼内共用上下水管线改造,按照业主共同决定并实行申请制。楼内上下水主管线属于业主共用设备设施,是否改造及如何改造由同一趟上下水主管线涉及业主按法定要求作出共同决定。同时,业主作为上下水管线改造的责任主体,改造前有表达改造意愿、知晓改造政策、提出改造申请、同意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权利;改造实施过程中,需承担配合改造的义务,包括改造时为施工单位提供必要的便利、提出有偿服务要求时支付相关费用等;改造完成后,需承担上下水管线改造工程保修期外的管线维修责任。

  改造前,属地街道(乡镇)、居委会应及时告知相关居民改造计划和内容,避免居民新装修造成经济损失。实施改造时,实施主体要组织施工单位倒排工期,并在小区显著位置公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工时间和居民提交改造申请截止时间,充分预留居民协商时间及管线施工时间,确保上下水管线改造与其他改造项目同步竣工验收。改造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向实施主体出具并向业主发放质量保修书,告知保修期限、保修范围、维修责任单位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保修期外维修责任由业主承担,业主应归集补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包括上下水共用管线在内的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

  记者:请问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治理,“十四五”时期打算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来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二级巡视员 刘荣华:

  “十四五”时期,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市民的获得感:

  一是加强规划实施一体化管控,营造以人为本、整洁优美、安全有序的公共空间。发挥各类导则的引导作用,建立滨水、街道等公共空间的一体化实施机制。

  二是优化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市部件(城市公共空间内的井盖、路灯、邮箱、树木、公交站亭等各类小型设施)减量化、集约化设置,高效利用道路空间资源。开展市政设施人性化、适老化改造。

  三是结合各类改造契机,实施道路架空线入地。让城市再次亮出美丽天际线,让人们更好地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

  四是推动公共环境改造提升。提高道路绿化率,复合利用桥下空间,统筹河湖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环境建设。加强城市道路、绿道、巡河路的三网融合,让更多市民实现沿河骑行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广汉

版权所有:北京法安网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803595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6854号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
法安网    

友情链接:北京展览公司    动漫展    深圳展览公司